BOHAO博昊光电科技
从陨石看太阳系的起源十一从陨石看太阳系的起源
1 遂古之初 天地是怎样诞生的?在我国古代,人们已经对这个重大的问题表示了认真的关注。早在两千三百年前,著名的诗人屈原在《天问》中写道:“曰,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冥昭瞢音,谁能极之?冯翼惟像,何以识之?明明音音,惟时何为?阴阳三合,何本何化?……惟兹何功,孰初作之?”Œ 这说明我国古代不仅关心天地的起源,而且也推测天地形成之前是一团浑浑沌沌的物质,天地的形成是矛盾变化发展的结果。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天地诞生以前,世界处在没有白天黑夜的浑沌状态,时间离现在又那么遥远,怎么能够知道那远古的变化情况?应根据什么来考察? 在两千多年前,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,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。到了今天,人们已经把地球的起源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并推测太阳、地球等天体形成以前是一团浑浑沌沌的气体尘埃云——太阳星云,太阳系并不是上帝和神仙的创造,天上根本没有什么神怪,太阳系是自然形成的,太阳星云收缩、凝聚成太阳和行星,同平常看到的水往低处流一样,都是自然的现象,只不过规模不同。 不仅如此,人们还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实践,考察太阳系诞生这样一个宏伟的事件。诗人屈原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重大问题——“遂古之初,谁能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……”现在已开始找到了回答;陨石。这些太阳系的高寿老爷爷,它们经历了太阳系远古的开头,“目击”了天地未分时的浑浑沌沌状态,身上还留下了当时大量的信息,它们是一种难得的真实的“传道者”。因此在近20年来,科研工作者更努力地分析陨石的“身世”,不断了解它们与太阳系以及地球起源的关系,这方面工作已取得很大的进展,扩大了人们的眼界,并得到新的启发。当然也应该同时看到,要深入认识一件事物,需要实践、认识,再实践、再认识的反复过程,有时这种认识过程是相当长的。目前,陨石的研究正处在探讨阶段,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,有些问题的认识还可能有重大修改。 2从陨石的“身世”看太阳系的起源 下面我们就目前的认识,谈谈陨石的“身世”和太阳系的起源。 通过研究,一些科学工作者推测,陨石的形成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:太阳星云的凝聚,球粒的形成;‚球粒集聚成行星和小行星;ƒ在部分小行星内部,石、铁的分化;„小行星的瓦解;…陨石与地球相遇。下面我们就开始作简略的介绍: u太阳星云的凝聚,球粒的形成 在很久很久以前,这里说的很久,不是几千年几万年,而是46亿年以前,那时侯我们地球还没有“出世”,太阳、月亮也没有诞生,所以还无所谓“天”“地”之分。当然在这个浩瀚的空间中,也不是一片虚无的真空世界,而是有一团十分庞大的气体尘埃云,混混沌沌,速速漫漫,它就是我们太阳系的前身——太阳星云。这个星云在不断地自转着, 由于引力作用,这个星云正在收缩,逐渐变成扁平的圆盘,自转的速度也由于收缩而加快;同
Œ请问:关于远古的开头,谁个能够传授?那时天地未分,能根据什么来考究?那时是浑浑沌沌,谁个能够弄清?到处充满着无形的气体,靠什么来认识?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,这样为的何故?阴阳二气,渗合而生,甚么是本源,又如何变化?……(开天辟地)这样一个工程,何等伟大,是谁最初创造的? 时星云内部的温度也由于收缩而升高,越是接近星云的中心,温度越高;在星云的中心逐渐凝聚、收缩成年轻的光辉的太阳。当整个星云的收缩逐渐停止时,扁平星云的温度相应下降,星云中许多尘埃物质开始凝聚成千千万万的尘埃球。这些尘埃球的运动速度相当高,有时尘埃球与尘埃球相遇会剧烈碰撞,并飞溅出一批熔化小滴粒,开始这些炽热的滴粒闪射着耀眼的光芒,但很快就冷却暗淡下来,变成比较结实的球粒。 在太阳系诞生的历程中,球粒的形成是十分壮观的景象。当时有千千万万个尘埃球在空中奔腾飞舞,千千万万朵碰撞的火花闪射着灿烂的光辉,真是“绿光紫艳喜相逢,绚丽多彩照云空”,五色缤纷的火花多像那盛大节日的焰火,在浩瀚的太阳星云空间闪烁,仿佛在庆贺太阳系开始脱离混混沌沌的气体尘埃状态。 球粒的“出世”表明太阳系的诞生是很不平静的。 u球粒集聚成行星和小行星 千千万万的球粒诞生以后,又要开始它们新的历程。球粒好比是水滴,大家都知道,水滴多起来,开始可以积集成涓涓细流,许多细流经过迂回曲折的历程聚集成浩荡的红河,最后许多江河汇集成汪洋大海。 球粒的情况也有点类似,它们的集聚成长也是经过漫长的曲折过程。当两个球粒相对速度相当大时,相遇时会剧烈碰撞,溅射出新的熔化滴粒……;而当一些球粒相对速度相对小时,相遇时会聚集在一起,逐渐有一些球粒与球粒,球粒与镍铁颗粒、尘埃物质聚集成较大的团块,大的团块由于大,不容易被碰碎,它逐步“吃掉”路上遇到的球粒以及其他颗粒,吃掉较小的团块,一步步壮大起来。有时一些团块相遇时,由于大小相差不多,而相对速度又大,也会相互碰撞,然而这种碰撞,却为别的大团块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,大团块更容易吃掉这些碎件,从而加快成长的过程。今天人们在分析球粒陨石时,就发现有些球粒陨石里面有碎片存在,这反映团块之间的碰撞瓦解,大团块吃掉碎片的过程。当团块增加到1000米以上的大小时,它开始发挥引力的作用,把附近一些小团块吸引过来,加快集聚的过程。就这样经过聚集——碰撞瓦解——再聚集的曲折过程,经过多少万年的时间,一些团块越来越大,逐渐有相当一部分球粒、镍铁颗粒和其他物质聚集成像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这样半径为几千千米的行星。我们人类的摇篮——地球就这样形成了,从此有了天地之分,灿烂的阳光开始照耀着这个新生的“伴侣”,同时由于地球的自转,又带来了白天和黑夜。 从这些行星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,地球虽大,但也是由“小米”大小的球粒汇集起来的。(以后经过几十亿年,内部变化相当大,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地球)与此同时,在火星与木星之间,球粒也聚集成一群半径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的小行星。 u在部分小行星内部,石、铁的分化 在小行星的内部有不少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,会释放出热量。而对于大小从一百多千米到几百千米的小行星,由于半径较大,里面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来,热量的积累逐渐使内部温度升得相当高,物质处在熔化状态或半熔化状态,使原来的球粒结构消失,同时,由于金属镍铁较重,夹带部分其他物质逐渐下沉,而一部分较轻的石质物质逐步上升。这样在这些小行星的内部发生了大分化,出现一个铁镍核心或石、铁核心,核心的外面便是消除了球粒结构的石质包层。当然这种分化也是相对的,不可能纯而又纯,并不是岩浆全是岩浆,一点金属镍铁也没有;镍铁全是镍铁,一点杂质也没有,而是相对的大体上的分化。 当放射性元素放出的热量逐渐减少时,小行星内部的温度就会慢慢地下降,里面的镍铁缓慢地结晶,形成特殊的韦德曼花纹结构。 人们对铁陨石的韦德曼花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发现不同的铁陨石,花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?经过分析,人们了解到当熔化镍铁冷却的时候,温度下降的快与慢会影响到结晶的情况,从而影响到韦德曼花纹的情况,就是说冷却的速率和韦德曼花纹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。人们利用这种规律,使用现代化的物理仪器——电子探针,精确地分析了不同的铁陨石的韦德曼花纹,又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计算,反推出当时镍铁的冷却速率。研究结果表明,这种冷却是非常慢的,多数情况是从1万年下降1度到100万年下降1度的范围。这证实了原来这些镍铁外面包着厚厚的石质层,热量很难散发到太阳系空间,只能非常慢地冷下来。 而且小行星愈大,它的冷却就愈慢。从镍铁当时的冷却速率还可以反推出这些小行星的大小。推算结果表明,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约从150千米到400千米左右。 从较大的小行星内部的熔化、分化和冷却的过程,可以看出,铁陨石、石铁陨石和非球粒陨石都是由球粒陨石物质演变出来的。这些较大的小行星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熔铁炉,经过升温熔化,重的金属沉下来,轻的石质浮上去,再冷却,就这样把千千万万的小球粒炼成一团具有独特花纹的“高级宇宙合金”。炼好这“炉”合金可不是简单的事,不说别的,光是冷却就得花多少万年的时间。 除了一些较大的小行星以外,还有相当多的半径较小的小行星,它们由于小,内部热量散发比较快,温度上升不太高,因此物质不会熔化和分化,大体上还保持着球粒结构。 u小行星的瓦解 这群大大小小的小行星,主要运动在火星与木星之间一个环带里。由于数目多,在以后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里,有些小行星会相互碰撞,瓦解成各种大小的碎片。那些较小的小行星瓦解成为球粒陨石,较大的小行星核心部分的碎片就成为铁陨石和石铁陨石,外层部分的岩石碎片便成为非球粒陨石。 在太阳系空间,还有强大的宇宙射线。在小行星瓦解以前,由于半径大,宇宙射线打不进去,当小行星逐步瓦解成无数的小碎块(大小大约一米上下或更小些)后,宇宙射线就可以穿透它,并在碎块中产生各种放射性同位素。用科学仪器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,就能测出陨石是什么时候在太阳系空间瓦解成小碎块的。 1971年5月,在我国贵州省安龙县落下一块球粒陨石,经我国科学工作者测定,它是在300万年前就瓦解成的小碎块。 u陨石与地球相遇 小行星瓦解后的小碎块,有的改变了原来小行星的轨道,与我们地球相遇,落在地球的表面上,被人们收集起来,送到实验室,成为珍贵的天体标本。 陨石的历史启示我们,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并不是从来就这样的,今天大家看到的大海、陆地连同整个地球本身都有它诞生成长的历史。地球的前身只是一团弥漫的气体尘埃物质,经过尘埃球变成“小米”大小的球粒,千千万万的球粒经过集聚——碰撞瓦解——再集聚的曲折过程,经历球粒(零点几毫米到几毫米大小)--微星(几米到几十米大小)--小行星(几千米到几百千米大小)这样几个阶段,从小到大,终于成长为直径为一万多千米的地球。从大小看,地球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漫长时期,但内部却出现新的变化,由于放射性元素放出很大的热量,会使内部温度升高,物质熔化,原有的球粒结构消失,重的镍铁物质下沉,轻的石质岩浆上升,出现一次大分化。同时地球内部的水蒸气和各种气体不断跑出地球表面,气体形成大气层,水蒸气冷却凝聚后形成大海……这样在地球的表面上也分化出陆地和大海,逐步演变出种类万千的植物和动物,再进行发展成为有智慧的生物——人类。 “天长地久有时尽”,地球和整个太阳系都有一部诞生、发展、衰亡的历史,不过时间是十分漫长的。从陨石的资料和其他的资料可以看出,整个太阳系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漫长时间。
|